儒家大师朱熹是安徽人还是江西人?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40]。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但韩侂胄被宁宗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着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谥号为文。
这是行政区划变更带来的争论,朱熹不止是安徽和江西在争,还有福建参与,是三个省份在争这个名人。朱熹的祖籍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在南剑州尤溪(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婺源又在1934年划给江西,这样造成的三省争一人。
我来梳理一下这个行政区划变更的往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徽州府,这个地名在中国出现,始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1934年由于当时“剿共”的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1947年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婺源县隶属于徽州府的时间为815年,隶属于江西省时间为70年。
值得注意的是,安徽、江西建省都比婺源隶属于徽州的时间短。省,这个行政区划元朝才有。江西省出现在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期间还与福建省有过重叠和交叉,那时候的江西省管辖地区比现在大,包括江西、一部分湖南、一大部分广东;安徽省在康熙六年(1667)年才有,此前安徽地区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南直隶、江南省。
中国历史上,一个县先后划归不同的省,不止婺源这一例。但是,像婺源这样因为江西、安徽不同省份的认同问题,而出现强烈民众呼声的却绝无仅有。
1934年,婺源划归江西省所辖的消息传出后,在徽州尤其是婺源县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似乎很难接受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分割,婺源当地的民众与乡绅、民间社团,在外的婺源籍人士纷纷以上书、游行、散发传单、抗议等各种形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长达十数年的“婺人返皖”运动,也由此拉开大幕。要求回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习俗悬殊”,二是“经济差异”,三是“文化偏离”。
划归后不久,正好是中秋节,一些婺源人气急之下,竟在地方特产江湾月饼上,公开压有“返徽”字样,以表示自己的不满。抗战爆发之后,婺源的“回皖运动”势头减弱,当时全民抗战,对这一件“小事”,国民政府无暇顾及;当地的民众也以大局为重,不再提及。
抗战胜利之后,“婺人返皖”的呼者再度高涨,很多当地人纷纷上书请愿,同时以游行示威等方式,要求回归安徽徽州。徽州各县市对于婺源的行动,也有大规模的声援。1946年1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婺人返皖”呼声再度高涨。“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其中有极端者, 以“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的口号来表明决心。婺源当地人在推出的“婺人返皖”宣言中,甚至模仿孙中山《国父遗嘱》,口气十分强硬:“我安徽省徽州婺源县,向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程朱之阙里,中华之奥区。今日沦入赣人之手,实我皖人之第一大省耻。为今之计,必当唤起民众,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外省人,驱逐老表,恢复河山。 ”等等。
1947年8月16日,国民政府作出决定,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消息公布之时,婺源乃至徽州人奔走相告,击掌相庆。 《休宁县志》记载了当时徽州人内心深处的喜悦,海阳、屯溪街头鞭炮齐鸣,人头攒动,万人空巷。
而1949年,婺源又划给了江西。至今人们在习惯上,仍称之为徽州婺源。
像朱熹这样,去世之后籍贯发生变更的古人,近人甚至今人非常多。有的已经不是中国境内不同省份的问题了,是中国和外国、不同的外国的问题了。比如
1.释迦牟尼佛诞生在蓝毗尼,举世闻名。人们都知道佛教是古代印度的文化,但是现在蓝毗尼属于尼泊尔,没听说“佛祖是尼泊尔人还是印度人”这样的争论。
2.清代的外蒙古扎萨克亲王那彦图,是怡亲王载垣的外孙,庆亲王奕匡的女婿,历任清廷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上驷院大臣等。其王府在北京东城区,家族墓地在北京北三环,进入民国后还在政府担任过职务。那彦图是北京人还是蒙古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在遇到这类的问题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是“从古”的原则。朱熹,徽州婺源人,这样说是没有问题的,或者婺源后加个括号注明:今属江西。至于出生地,不能与籍贯完全等同,只能说与这个地方有联系,诗仙李白出生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他仍然是中国人。如果出生在哪里就算哪里的人,那在公海的轮船上生孩子怎么办?所以,对于朱熹这个名人,福建不要参与了,出局吧!
朱熹是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古代着名的儒学大师,史称朱子。朱熹是哪里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朱熹是福建人,有人说朱熹是江西人,有人说朱熹是安徽人。目前,已经有两省五地在争夺朱熹故里的称号,纷纷以朱熹故里自命,分别是福建尤溪、福建建瓯、福建建阳、福建武夷山和江西的婺源。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分歧和争论,主要跟朱熹的祖籍及祖籍在今天的归属、出生地、幼年生长地、成年及晚年生活的地方有关。
朱熹的祖籍是徽州婺源
朱熹的祖籍是婺源紫阳,婺源今天归江西,但是历史上一直属于徽州(今属安徽)。
按照古代的讲究,官方或者民间都会以祖籍来论是哪里人。按照这个逻辑,朱熹应该是婺源人。
所以,南宋咸淳佑五年(1269年),南宋朝廷下诏赐婺源为“文公阙里”,“文”是朝廷赐给朱熹的谥号,“阙里”是指家里的意思,这是南宋朝廷在明确宣示婺源紫阳是朱熹故里。
而且,朱熹在写文着书的时候也经常自称婺源朱熹、紫阳朱熹,说明在朱熹的思想里,他认为自己是婺源紫阳人。
基于以上原因,今天的江西婺源可以理直气壮自称为朱熹故里。
至于朱熹到底是江西人还是安徽人,在朱熹那个时代,还没有江西、安徽省份的说法,婺源在古代归徽州,在今天归江西,如果按省份的概念来说,朱熹应该是江西人,不是安徽人。
朱熹的出生地是福建尤溪
朱熹出生以前,朱熹的父亲朱松到福建尤溪做官,朱熹一家就迁居到了福建尤溪。朱熹就在尤溪出生,于是福建尤溪就成了朱熹的诞生地,据此,福建尤溪自称为朱熹故里。
朱熹诗《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赫赫有名的“半亩方塘”就在尤溪。
在福建尤溪还有南溪书院,据说是南宋理宗皇帝为了纪念朱熹在儒学方面的成就而赐建。
如今,半亩方塘和南溪书院等已经成了福建尤溪朱熹故里有名的景点。
朱熹儿童时代随父迁居福建建瓯
朱熹出生后不久,因为父亲做官的缘故,随着父亲迁居福建建瓯,在建瓯生活了十几年,据此,福建建瓯也自称为朱熹故里。
2016年,福建建瓯举行朱熹故里-朱子祭祀典礼,纪念朱熹诞辰886周年,以此为契机,大力建设福建建瓯朱子文化,打造建瓯朱熹故里这个朱子文化品牌。
目前,建瓯还完好地保存着跟朱熹有关的徽国朱文公祠、五经博士府、艮泉井等古迹。
朱熹14岁以后随母迁居福建武夷山
朱熹14岁的时候,父亲朱松去世,朱熹被父亲托付给了福建武夷山的好友。于是朱熹随着母亲迁居到了福建武夷山五夫镇。
自此,朱熹的少年、青年时代基本上都是在福建武夷山五夫镇渡过的,朱熹在五夫镇成长、求学、中举,一直到走上为官之路。
朱熹学有所成以后,曾在五夫镇的兴贤书院讲过学。据说朱熹中举时拿的户籍就是五夫镇(彼时为五夫里)的户籍,这说明,那时朱熹全家的户籍已经迁到了武夷山五夫镇。现在,福建武夷山五夫镇还有朱熹的故居。
据此,福建武夷山五夫镇以朱熹故里自居,倒也是无可厚非,可以说,是五夫镇养育、成就了一代儒学大师朱熹。
朱熹晚年定居在福建建阳,去世后葬在福建建阳
朱熹晚年归乡以后并没有在武夷山五夫镇定居,而是迁居到了福建建阳考亭。在建阳考亭,朱熹兴建了考亭书院,在这里讲学授徒,传授他的理学思想。
朱熹去世以后,按照朱熹的遗愿,朱熹和他的夫人刘氏一起被葬在了建阳黄坑。
南宋以后,后人在建阳考亭建立牌坊,尊为建阳考亭“文公阙里”(朱熹的家),结果遭到婺源的强烈反对。
因为婺源是南宋朝廷官方命名的“文公阙里”,所以建阳考亭在争夺“文公阙里”中落败,在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不得不更名为“南闽阙里”。
由此可见,争夺朱熹故里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以福建建阳不敌江西婺源而告终。
写在后面的话
古代人讲究祖籍,以祖籍来确定是哪里人,因此,南宋时人包括朱熹自己,都认定朱熹是婺源紫阳人。朱熹去世以后,南宋官方也因此赐名婺源紫阳为“文公阙里”。所以,按照古代的规定,朱熹应该是婺源人,婺源今属江西,朱熹应该是江西人。
现代人讲究籍贯,籍贯其实和祖籍的说法颇为近似。所谓籍贯,也叫原籍,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1995,公安部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该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户口所在地(具体到市县)。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说法,朱熹的籍贯应该随他的祖父,他的祖父在迁居福建之前,户籍在江西婺源,不知道朱熹出生前,他的祖父的户籍有没有迁到福建尤溪。如果没有,朱熹应该还是婺源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人;如果迁移了,那么,朱熹就应该是福建尤溪人,尤溪自称为朱熹故里也有理可循。不过后者的可能性非常小。
无论古今,按照常规和朱熹祖父迁户籍的可能性(很小)来看,个人更倾向认为朱熹是江西人。
行政区划分问题,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在宋朝就根本不存在安徽省,后来把婺源划分给江西,所以朱熹就一起划分过去了,所以说朱熹是江西人。这种名人不应该光以是区域划分来定性的,应该是综合文化流派,文风区域板块更合理。皖南的文化,建筑,风俗都是与江西一脉相承的,至今任然有几百万皖南人操着一口的江西地方语言。而大名鼎鼎的徽派建筑也是与江西饶式建筑同脉的。
朱熹,江西婺源人,生于福建。由于婺源过去属于徽州府,从文化角度,说朱熹是徽州人没有一点错,但是,如果说他是安徽人,未免牵强。
简单概括朱夫子伟大光辉的一生:祖籍婺源,,生于尤溪,学于建瓯,长于建阳,成于崇安(即今天的武夷山),葬于建阳。
朱熹70年不平凡的人生,除去在外做官,有六十几年的时光是在福建度过。
所以2010年,为了纪念朱熹诞辰880年,中国邮票总公司特别发行了两张纪念邮票。邮票的首发仪式选择了三个地方:江西婺源,福建尤溪和武夷山。这是准确的。
关于婺源,虽然是朱熹的祖籍地,但朱熹的父亲朱松被朝廷委派到政和当县尉时,已经变卖了家产和田产,举家迁入福建。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婺源和朱熹只有名义上的故乡关系。
朱熹生在福建,成长在福建,娶妻生子在福建,思想体系的成熟与完善也在福建。最后安葬在福建。
这难道还不是福建人吗?
朱夫子,不折不扣的福建人。绍兴二十年(1150),朱熹21岁,以新进士的身份还乡祭祖,乡亲把朱森离乡时典押的百亩田产赎回,交还朱熹掌管,恳请他迁回故乡婺源。这时朱熹虽未入籍建阳,定居于福建之志已决,根本无意迁回故乡婺源。他把赎回的田产全部归入祠堂,“以其租入充省扫祭之用”(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二),并把长期乏人祭扫近亲之墓委托具体人负责管理。
朱熹是婺源县人,当时的婺源县属古徽州。但在他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安徽省,故他不能算安徽省人。他当时在江西(当时称江南西路)的南安军(现庐山南的星子县)任知军,在庐山南麓办“白鹿书院”,传播他的理学思想,对江西历史文化影响较深。而从民国时期婺源县就划归江西省建制,他也可算是江西人吧。
朱熹所在的年代,其出生地婺源归安徽徽州府所辖,所以朱熹应是安徽人。解放时婺源划归江西所辖县治。朱熹作为婺源县朱氏的先辈,也就粘上江西了。但不管怎么说,朱熹本人是安徽婺源人。简言之,朱熹是婺源人。
应该说是江西人。
朱熹从生到死都是在福建,说他是福建人更为恰当。
上一个郑少秋跟赵雅芝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他们?
下一个当前已是最新一个了
相关文章
-
儒家大师朱熹是安徽人还是江西人?
-
郑少秋跟赵雅芝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他们?
-
最近想换轮胎,为什么米其林比佳通的贵那么多,米其林好在哪?
-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智能锁?
-
从中国手机市场第一跌至份额不到2%,三星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
肿瘤是怎样发生发展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