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网赚新闻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着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admin 1 0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着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平原君赵胜(赵国)

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虽然对国家一直是忠心耿耿,也一直忠于国君,待人平和温厚。但不得不说,此人的能力实在是很糟糕!

首先,秦赵上党之争,赵胜不识大体,利令智昏,因为贪图上党之地而使赵国四十万军队败与长平,邯郸几乎覆亡。其次,赵国在他执政时期,从本可以和秦相争的军事强国一步步衰落,而且邯郸之战中连都城邯郸也险被秦国攻破,魏齐事件处理得也不好,说明其政治军事能力不足。最后仅有的联合魏楚的外交胜利,主要的功劳还在于信陵君。总而言之,赵胜此人算是个老好人、忠心,但能力不足。

春申君黄歇(楚国)

黄歇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

春申君也算很有才干,个人认为其能力是仅次于信陵君的。执政时期,楚国力量逐步强大,失地大都恢复。且战略眼光也不错。但是,个人品质太差。黄歇地位已足够高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居然还要动歪心思,居然试图跟吕不韦一样让国君戴绿帽,想搞个儿国君。结果恶人自有恶人磨,最终玩砸了。他和平原君刚好相反,各项能力都可以,就是道德品质太不足。

孟尝君田文(齐国)

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然而,从他爹田婴受封于薛开始,他家和主家(齐王)的关系就有点微妙。到田文为自保地位写信劝秦伐齐,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也算得上“齐奸”了吧,也许他心里只有薛没有齐。要是信陵君,也许早就来个“窃符救齐”了。

孟尝君具体处理小事能力尚可,大政方针没什么建树。且其食客虽有三千,但大多是沽名钓誉之辈,除了个冯弹剑,其余全是鸡鸣狗盗之徒。不过从他数次听冯弹剑的劝谏来看,此人倒是能够采纳人言,关键时候用人头脑清醒,宽和大度。然而从他被人嘲笑成矮子,就把别人整个村都屠戮,说明其本性有点儿偏狭。总的概括起来:孟尝君有点小私心、小才华,大政眼光不足,用人面不广,但有一定容人之量,且用人不疑。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

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当时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有动魏国的心思。后来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王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四公子中具有军事才能的,公认是信陵君魏无忌。秉性耿直,外交之才虽在四公子之中稳居末席,但是挥军战阵之才是无可指摘,杀晋鄙,窃兵符,胜秦国,着兵书,要知道战国末期仅有三位将领在大规模作战中硬撼过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秦军,另外两位是李牧和项燕。可以说信陵君的存在延缓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步伐。

在人品道德上信陵君也是无可挑剔的,对国家、国君忠心耿耿。为了对得起国家窃符救赵,为了对得起国君客死异乡。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但同时也是个悲剧的人,后半生颠沛流离,始终未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

当然四人之高下,千载之前,太史公在《史记》中已经明确的有了自己的倾向,独称信陵君为公子就足见太史公对其的尊敬。各位读者,你们心目中的四公子之首是哪位呢?

(码字不易,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看一看我的其他相关精彩文章)

其实问题可以简短回答,但是我想拆两个点来回答。

为什么信陵君的人格魅力的那么强?连刘邦也是其狂热粉丝?

战国其他三大公子为什么不如信陵君?

战国四大公子,唯信陵君是货真价实的“公子”,其他三位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首先,公子一定是顶尖贵族,国中王族,在中国古代阶层身份很重要。第二,公子要名扬诸国,拥有一定的号召力。第三,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有忠君爱国,侠肝义胆的高贵品质。

(战国最强男团)

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为什么会受到当时诸侯国和后世的追捧?因为他做了两件了不起的大事。第一件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窃符救赵,体现他重情重义、扶危济困、不屈不折的高贵品质。他本可以置身事外,继续当他在魏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子无忌。但是,他屡次上书魏王,针砭时事,分析大局,不惜触了王兄的霉头。即使不成功了,也带领麾下门客,要到邯郸去与秦军决一死战。后来听从门客的建议,窃符救赵,在大军出发前还为魏国的民生做出考虑。最终,率领诸侯联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国虎狼之师。他本可以率领八万魏武卒推翻他哥哥昏庸的统治,但他依旧想忠于哥哥,做一朝臣子。他也本可以接受赵王的裂土封赏,却功成名退,做一个安静的富家翁。

(信陵君魏无忌)

第二件事就是不计前嫌、大义凛然地保卫自己的国家,再次对抗秦国的虎狼之师。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军,一直杀到函谷关下。其实,信陵君回国是一件很大风险的事,本来就备受哥哥的猜疑,又做了违反君王军令的举动。其实,魏国早已衰落,魏王始终对秦国割地赔款,最后也因为流言蜚语,公子无忌在酒色中忧伤死去,其实也是一个悲剧的历史人物。

第三,信陵君是真正的礼贤下士,而且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能物尽其用,虚心纳荐。比如看门的老头侯瀛,三番五次地提出过分的要求,信陵君都满足了他。尤其是信陵君与侯瀛坐车去菜市场看他的朋友屠户朱亥,始终能做到面不改色。后来,侯瀛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承诺。即使到了赵国,听说薛公和毛公有贤名,并不计较他们赌徒等低贱的身份,反而亲自去拜访。在这一点上,同为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相形见绌。

平原君赵胜

再来看一下其他的三位公子。赵国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三度任相,生来带有王者气质,但与平民关系处理不是特好。他也是从谏如流,礼贤下士的典范。营救魏齐,不惧强秦。邯郸危急,散尽家财。毛遂自荐,为国分忧。平原君的政治能力是四大公子中最好的。但是,平原君缺乏战略眼光,大局视角。贪了韩国冯亭所献的上党等地,造成了后面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全国精锐损失殆尽,间接加速了赵国的灭亡。所以说,平原君最大的特点是内政能力没得话说。

孟尝君田文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齐威王的孙子,齐宣王的大侄子,齐闵王的堂兄弟,在四位公子身份最为显贵。招揽人才是一流,但不乏有鸡鸣狗盗之徒,这也是他受后人诟病的地方。孟尝君没有强烈的家国意识,本身是齐国的王族,应当报效国家,然而他却在诸侯国中摇摆不定。比如在秦国、魏国、齐国流动性为相。为了报私恨,却变成了国仇,竟然宣布与齐国划清界限,成为国中之国,这在中国礼法上属于大逆不道。更过分的事,为了报复齐闵王,在魏国担任相国,率领五国联军,差点将齐国灭亡,最后是田单火牛阵拼死保住了齐国,否则齐国早已提前灭亡。一个这么对待自己的母国,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堪称是汉奸之王。所以,孟尝君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为人不齿。

而且在齐国为政多年,日益骄横。而且,自身家教管理也不好,死后诸子争位,封地被齐魏瓜分,可以说是在世间白忙活一场,还丢了祖宗的家业。

但是,孟尝君也有他的闪光点,能在诸侯国中混的开,一来就是宰相。而且领导才能毋庸置疑,曾率领三国联军击败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一个是秦国,一个是齐国。尤其是率领三国联军攻破了函谷关,逼迫秦王割地求和。所以说,孟尝君没有国家意识,自私自利,更做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报复事件,为人不齿。

春申君黄歇

最后一位是楚国的春申君,不要被《芈月传》里的他误导。春申君是四大公子中唯一不是王族血统的贵族。他博闻强识,善于辩论,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也是治理内政的好手。凭借从龙之功,成功进击相国。他虽然门客众多,但没有忠心辅助的代表人物,反而被门客李园所害。想给楚王戴绿帽子,让自己的儿子变成楚国国君。结果落得一个身死族灭的下场。春申君主导了最后一场六国伐秦,结果在函谷关损失惨重,备受冷落。而且,春申君在战国历史上参与的大事很少,论影响力是四位公子中最低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四大公子的活动时间:

信陵君(魏),死于公元前243年,公元前276年封信陵君。

平原君(赵),死于公元前251年,封平原君在赵武灵王时期。

孟尝君(齐),死于公元前279年,

春申君(楚),公元前314—238年,262年为相,封春申君。

四大公子经历的历史重大事件:

公元前294年,孟尝君领导了齐魏韩三国攻秦,破函谷关,秦国战败求和,归还城池。

五国灭齐,公元前284年,参与者孟尝君,见证者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2—260年,参与者平原君,见证者信陵君、春申君

秦赵邯郸之战,公元前259—257年,参与者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

公元247年,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攻秦,秦军战败,坚守函谷关,联军撤退。

五国攻秦之战,公元前241年,五国战败,从此再无力阻秦,参与者春申君,是四大公子的谢幕表演。

四大公子中,以孟尝君最先出道,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主在同一个时代。四大公子中,出道顺序应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而四大公子又有各自不同特点。信陵君好兵法,平原君善内政,孟尝君喜权谋,春申君强外交。只有平原君独善其身,功成而退。信陵君死于灰心意冷,孟尝君和春申君身死族灭。

至于刘邦为什么要祭奠信陵君,是因为刘邦家乡丰县是魏国、楚国、齐国交界地带,魏民比较多,信陵君在民间素有声名。刘邦少年时就仰慕其人,想要拜入信陵君门下。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信陵君在公元前243年去世,他也只是13岁的少年。魏国在公元前225年灭亡,刘邦32岁。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刘邦35岁。应该是正值壮年之际游过大梁。而刘邦又与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交游。所以说,信陵君的人格魅力自有他的道理。

信陵君是魏国公子无忌的封号,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魏安厘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信陵君虽身为贵族,但却能礼贤下士,只要是有真才实学,即使是身份卑微的人,他都能以礼相待,从不自恃傲人。

因此,投入信陵君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多人,他们的故事常常让处于社会底层的市井人物感动不已。刘邦经常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最尊敬的就是信陵君。

信陵君交结门客的众多故事中,最让刘邦感动的,是信陵君和侯赢、朱亥之间的故事。

魏国的京都大梁,有一位隐士,叫侯赢,家境贫困,以看守夷门为生。信陵君手下有位宾客深知侯赢才华横溢,于是向他推荐了此人。信陵君听了侯赢的情况后,便不假思索,立刻亲自去拜访了他。

侯赢看到信陵君亲自光临,并带着贵重的礼物,深为感动。但是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并没有立即接受信陵君的邀请。

虽然信陵君第一次拜访吃了闭门羹,但是礼贤下士的他并没有灰心,不久,信陵君便在自己的府邸专门为侯赢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酒宴,邀请了很多达官贵族。酒宴即将开始时,信陵君坐上了马车,空出了左边最为尊贵的位置,亲自到侯赢家邀请他。侯赢被信陵君的真诚打动了,接受了他的邀请。

走到半路,侯赢突然要求信陵君把他送到一位住在市场里的朋友那里。信陵君立刻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调头向市场驶去。

侯赢的这位朋友,就是朱亥,是个在市场里卖肉的屠夫。朱亥虽然出身卑贱,但却是位剑术高明、智勇双全的人。

到了市场,侯赢把信陵君丢在车上,自己下车和朱亥聊起天来,视身旁的信陵君为空气,也不提赴宴之事。其实,侯赢并没有忘记赴宴的事,他只是想考验一下信陵君。对于他的无礼,信陵君并没有生气,而是一直耐心的等着侯赢。

过了好久,侯赢才把朱亥给信陵君认识。信陵君恭恭敬敬地向朱亥施礼,并邀请他一同赴宴。

宴会结束之后,侯赢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向信陵君做了解释。其实侯赢那样做是为了成就信陵君的盛名,希望人们能够更加赞扬他的礼贤下士。侯赢采取了欲扬先抑的策略,使信陵君在各国的盛名更为传扬。

后来信陵君率大军救赵国,遇到了生死危机的时刻,侯赢和朱亥均舍命相报,使重重的危机得到巧妙地化解。

刘邦最喜欢的便是信陵君的这种侠义精神与爱惜人才、广纳人才的领袖魅力。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无疑自比为信陵君,而把自己身边的朋友比作是侯赢与朱亥那样的护主忠臣。

日后,在刘邦成为大汉王朝的皇帝时,每次到大梁的时候,他都不忘去信陵君的墓前拜祭。刘邦特别设有五户

守坟人,世世代代奉祀不绝,以表达自己对信陵君的尊重与追思。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战国四公子是那几位?再其次要明白,其他三位与信陵君又是怎么展现他们的人生呢?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

所谓的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四位四位知名人物,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第二个问题,要慢慢解答,有点长,我尽量做到长话短说。

孟尝君,名字叫做田文,是齐威王的儿子,非常地好客,据说,他家的食客达到了三千多人。

孟尝君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鸡鸣狗盗”的故事,也就是三千门客中的两位老兄以模仿鸡叫的绝学和学狗叫偷盗的本事将他从秦国的软禁中拯救出来。这一事件说明,孟尝君所豢养的众多门客中真实大才的真心不多,能够帮助他的更是很少。

名声很大的孟尝君实际上是称不上“贤能声誉”的,他“养士”的最终目的,完全是为了自身势力的扩张,他在政治外交上的手段更是乏善可陈,曾经为了个人恩怨,竟然是联合着多国部队数年伐秦,消耗了齐国不少的实力,“近交”而又“远攻”,这实在是战国时期的鼠目寸光代表。

孟尝君的个人脾性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有一次路过赵地时,因为赵国人背地里说了他几句话,他竟然是带领着门客“斩杀一百多人,灭掉一县”的代价,给自己找回了颜面。孟尝君后来因为跟齐国国君闹别扭,还联合着各诸侯国差点就将母国齐国给灭了。

平原君,名字叫做赵胜。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一直做着赵国的国相。他的门客也不少,据说,也有着小几千人,出名的却是不多,我们所熟知的要属那个“毛遂自荐”的毛遂和说着“白马非马”的公孙龙。

赵胜也是“名不副实”的最佳代表,他最为出名的“利令智昏”做法,就是怂恿着赵孝成王接受了韩国的上党,这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索,结局大家是知道的。平原君的真实能耐是极不适任赵国国相位置的,而他又把持着大权不放,最终地,将自己的国家给搞垮。

春申君,名字叫做黄歇,他四公子中他的出身是最为低微的,但也是最有心机的一个。

黄歇人生中最为出彩的一篇,是年轻的时候,以楚国使者的身份,说服秦昭王,将围攻楚国的军队撤了回去,后来他又让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太子熊完安然回归到了楚国。因而地,劳苦功高的他,成了楚国的相。黄歇最后还是给人玩了,死在了他所信任的门客李园手下,成为“四公子”中最为悲惨的一个。

那么,还是来看看信陵君又是怎么表现的?

信陵君,名字叫做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

信陵君也是养了不少的门客,他在“养士”上,与其他四公子有所不同。后来,他在在赵国的政治避难的时候,与邯郸城的毛公和薛公关系不错,当时同在邯郸城内的平原君就想不通了,这两位看上去没什么本事,而且地位不高,根本不值得结交。信陵君说:“我听说平原君是贤德的人,看来平原君所谓的‘好士’其实也只不过是求‘豪举’(装点门面),并不是真的好宾客。毛、薛是算得上是贤人了,我在大梁就听说了,所以来和他们结交,哪还计较他们的出身的。现在平原君竟然认为这是件羞耻的事,看来我和他不是同一个世界的。”

信陵君的话还是讲出了那些所谓的“好士”之人的本质,他们所好的并非“士”,而是“名”和“利”,“好士”只是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这一点,正是信陵君所不认同的。

在政治上信陵君也具有独到的眼光,当年魏安厘王想联秦伐韩,他就指出,秦国是靠不住的,只有韩国才是可以联合的对象。韩国就是魏国的屏障,依据唇亡齿寒的定律,若是韩国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魏国了。实际上,历史进程也是这么发展的,当秦吞并了韩国的五年之后,魏国也被秦国给蚕食了个干净。

信陵君的门客也不太赖,往往是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围魏救赵”事件中出了大力的那几位门客。即使是那些曾经在他手下混过的食客,也有几个成为后来那个大时代中的风云人物的。其中最为着名的有两个,张耳和陈馀,他们一个做了赵王,一个做了代王。

与他曾经飞扬的人生相比,信陵君的结局倒是有点落魄的。

“围魏救赵”之后,信陵君把兵符交给了带队的将领,自己居住在赵国近十年,后来听说秦国要攻打魏国,就赶回了国内。正是在信陵君的积极联络以及各诸侯国的配合下,秦军的进攻被击退。当时的魏安厘王对他极其不信任,最终地信陵君被魏安厘王撤去了职务。权力旁落之后,信陵君也从此消沉了下去,整天沉醉在美女醇酒之间,因此而得病而死。

汉高祖刘邦是很佩服信陵君的,当了皇帝后,每次巡游到大梁,他都会去拜祭这位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他还非常特例地派了人为信陵君守陵,信陵君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个不是战国时代的王者而享有西汉王朝这项特殊待遇的人。

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这个很好回答,因为信陵君魏无忌是刘邦的偶像。

刘邦年轻的时候也当过门客,当过张耳的门客。

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刘邦后来将自己的长女鲁元公主嫁给张耳的儿子张敖,光从这一点你就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很念旧的人,同时也可以看出张耳在自己心中的份量。

张耳他也当过门客,他当过谁的门客呢?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刘邦对魏无忌的影响更多来自于张耳,这是一种间接的推崇。

刘邦身边还有一个魏无忌的后代,魏无知。魏无知曾经向刘邦举荐过陈平,陈平后来成了西汉的丞相。

魏无忌其人

《史记》记载战国四君子的标题是很特别的: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你会发现魏无忌的列传不是《信陵君列传》,而是《魏公子列传》。这是第一点独特之处。

魏无忌的战功也是显赫的,他当年在秦围邯郸时,设法窃得兵符,带勇士朱亥至军中击杀晋鄙,夺取兵权,解了赵之围。后十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将蒙骜的进攻,使得秦国不敢出函谷关。

这是战国后期最牛的事情。

正因为这么牛,所以秦国又用传统手段——离间计。魏王中计将魏无忌闲置,最终魏无忌沉于酒色,不再管理,四年抑郁而终。

司马迁对魏无忌的评价是: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信陵下士,邻国相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

信陵君结接士人不是看出身,是真心相交,而且威名远播,以一己之力让秦不敢加兵与五国,此大功也。

因为信陵公子魏无忌这个人,正如世人所称道的,他“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无论是高贵的,低贱的,包括看门老大爷,菜市场小贩,屠户,酒鬼,赌徒,公子都愿意跟他们交往,而别国有了危难,他就算豁出性命也要去帮忙,这就是个在道德方面毫无瑕疵的翩翩君子。换句话说,信陵君是当时那个时代的道德偶像。

我们千万不能低估道德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它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德”这个字,所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西方用宗教凝聚人心,而中国通常是用道德来凝聚人心的。因为信陵君的为人品德太好,以至于后来的中国人每当读到“公子”一词,都觉得温柔无比,仿佛整个世界都和善了很多。

而对于其他三公子,他们表面上以德服人、求贤若渴,其实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装样子、请打手罢了。比如孟尝君那群门客简直就一黑社会团伙,而春申君则嫉贤妒能陷害荀子,就连所谓“翩翩俗世佳公子”的平原君,也认为跟市井之徒混迹在一起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儿。

看来,“好客喜士”与“礼贤下士”是两个不同的境界,高下云泥之别,四公子之中,只有信陵君,达到了后者这个境界。

而丰沛之地,处于魏国与楚国拉锯的地区,一时属楚,一时属魏,刘邦既可以说是楚人,也可以说是魏人。

所以刘邦还未发迹时,就听说了魏公子的高义,想去做他的小弟,但当时太穷,也没钱跑大梁去。后来魏公子死了,见他一面,也就成了遗恨,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给信陵君的门客、外黄县令张耳当小弟。虽然如此,刘邦仍感觉很开心也很荣耀,做不了信陵君的小弟,能做他小弟的小弟,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刘邦称帝,建立大汉王朝后,已算是做到了人生的极致,但他仍觉得未能与信陵君相交乃此生至憾,所以每次经过大梁,都要来到魏公子的陵前汇报工作,厚礼祭拜。刘邦草根出身,是个很讨厌繁文缛节的皇帝,但为了自己的偶像,他甘之如饴。刘邦此生祭拜过的圣贤里,除了孔子,就是信陵君。

又过了十几年,刘邦在平定英布的战争中受重伤而回都,又特意来到大梁废墟,缅怀公子,并为信陵君设置守墓专户五家,世世奉祀不绝,将游侠少年以来的慕从和景仰,作了辞世前最后的寄托。

刘邦虽是汉祖,年龄却只比秦始皇小三岁,年轻时身在战国,以游侠自任。

刘邦家在楚国沛县,沛县多是魏国移民,所以刘邦的眼光是一直向着西边的魏国的。

刘邦开始游侠生涯时,最景仰的就是信陵君魏无忌。于是他慕名投奔在了张耳门下,而张耳就是当年信陵君的门客。

信陵君去世后,张耳接续信陵君遗风,在外黄结交天下豪杰。刘邦年轻时就是跟随张耳行走江湖的。受张耳影响,信陵君因此成为刘邦一生的偶像。

信陵君是历史上少有的完人。潇洒生活,遵从本心,忠义果敢,力挽狂澜,功成身去,名振天下,万众仰慕!高祖年轻时候,非常想投奔,可惜公子早逝,这应该是他终身的遗憾和向往。每过祭拜,更有告慰公子之意。暴秦已灭,天下一统,公子的未竟事业,刘邦做完了!

本文地址: https://ragjj.com/11468
文章来源: admin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网站内容主要来源自网络,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邮箱:123419022@qq.com删除,谢谢!

上一个操作商品期货至今,你一直在坚持的交易规则有哪些?

下一个当前已是最新一个了

相关文章

  •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操作商品期货至今,你一直在坚持的交易规则有哪些?

  •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儒家大师朱熹是安徽人还是江西人?

  •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郑少秋跟赵雅芝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他们?

  •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最近想换轮胎,为什么米其林比佳通的贵那么多,米其林好在哪?

  • 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智能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文章来源互联网由78网赚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78网赚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8wzw.com/2872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返回顶部